requestId:68c6fa9dda3847.58175575.
新華社貴陽11月21日電 題:貴州雷山縣非遺傳承人楊國超:小藤結串起脫貧路
新華社記者康麗琳、王曉夏
“爺爺在我小時候展場設計經常用藤條編這種小裝飾,看到它,就好像爺爺還在身邊。”貴州省雷山縣非遺藤編技藝傳承人楊國超在向記者講述時,眼角閃著淚光。
楊國超是苗攤位設計族人,生在苗寨長在苗寨,他和藤編的緣分要從爺爺廣告設計的一支老煙斗說起。這支煙斗跟隨爺爺幾十年,煙斗一端黝黑發亮的裝飾藤結,是楊國超成長記憶里抹不掉舞臺背板的有關爺爺品牌活動的一部分,也是他決定傳承藤編技藝、回鄉創業的舞臺背板靈感和動力。
楊國超去年在雷山縣易品牌活動地扶貧羊排安置小區設立苗族藤編技藝扶貧工坊。走進廣告設計工坊,記者看到各式各樣的藤編手工藝品擺滿展廳,桌面上的花篼是其中的代表作道具製作。“這種藤編手藝只有老人才會,現在沒人做的全息投影話就失傳了。”楊國超說,“當時,縣里的領導在村里發現了我,想讓我把這種藤編技藝帶出村,問我需不需要幫忙,還缺什么。”于是,有了如今的十幾個店面。
雷山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一個旅游大縣。這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有包括國家級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近500項,包括苗繡、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織錦技藝等。雷山縣近年大力創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培育傳承人,開發文創旅游舞臺背板產品,創造就業崗位,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楊國超就是策展縣里新近挖掘培養出來的非遺傳承人。
“產品都是我設計的,想到一種新的編法我就會反反復復去試。”花篼從單一編法到現在十幾個品種,楊國超不斷創新。今年2月份,楊國超被認定為雷山縣非平面設計遺代表性項目藤編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
“感覺身份不一樣了,把過去被淡忘的記憶找人形立牌回來,重新整理構思,既傳承了文化,又使產品有實用價值,這才能讓這種技藝具有生命力。”楊國超說。
楊國超大型公仔很用心,為了藤編能有銷量,他與當地專業拍攝團隊合作,制作宣傳視開幕活動頻并發布到社交平臺上,吸引VR虛擬實境粉絲關注購買。“政府還會介紹我們到各地參加商品展銷會,我的產品不愁沒市場。”楊國超驕傲地說。
在生產車間,記者注意到一個特殊的身影,他叫李金光,今年63歲。2005年,因被馬咬傷失去右腿,丟掉舊營生,成了貧困戶。2018年,他搬到羊排安置小區,原本就有點編織啟動儀式基礎的李金光主動來到藤編工坊接受培訓,從此有了新的工作。
“在這里工作時間很靈活,送完孩子上學就可以來上班,孩子放學了我也可以回家啟動儀式做飯。”女工麻岸英說,她告訴記者,車間按件結錢,平均每個月能有2000元收入。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楊國超的微信簽名策展。2018年,他被評為黔東南州脫貧攻堅優秀致富帶頭沈浸式體驗人。“易地互動裝置扶貧搬遷后,人手增加了很多。”楊國場地佈置超的平面設計工坊現在有30名員工,都來自附近扶貧安置區。“在我這里工作的員工,都能實現穩定脫貧。”楊國超說。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包裝設計靈活就業機制,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托底幫扶。以促進創業帶動記者會就場地佈置業,在這個小小的扶沈浸式體驗貧工坊中,得到了生動詮釋。
楊國超說,現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產品做好,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包裝盒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苗族藤編花篼能經典大圖裝點家家戶戶的桌面。”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