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貴川渝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科技挑戰去九宮格見證與發展方向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位于中國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和云南4個省份,總面積約1.139×106 km2,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1.9%。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是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主要水源涵養地和重要水源補給地,是我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的核心交匯區,也是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區之一,在筑牢長江、珠江上游與西部生態屏障建設中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和主體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的建設卓有成效,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城市空氣優良天數增加,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顯著提高;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持續降低,喀斯特地區石漠化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城市生態建設能力持續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巨大成績;山地災害防治成效顯著,環境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從區域高質量發展對生態環境的新要求視角看,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包括氣候變化條件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矛盾加劇,水源地湖庫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治理面臨新挑戰;生物多樣性保護機遇和挑戰并存,缺乏系統解決方案和部門間協同工作機制;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缺乏有效科技支撐,區內水土流失問題依然突出,是區域安全與高質量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對部分物種類群和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力度不足,欠缺整體規劃和統一布局,多以植被覆蓋率恢復為目標,未能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氣候變化條件下出現新興災害風險,重大基礎設施與工程安全面臨災害風險巨大挑戰,區域高質量發展面臨多發頻發的自然災害威脅。在新時代,云南、貴州、四川、重慶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治理的思想,著眼于大生態、大環境、大系統,以綠色為底,統籌發展與安全,解決西南山地生態屏障建設面臨的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通過聯合攻關,高標準規劃、設計和建設生態屏障區,鞏固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成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生態屏障區高質量發展。

本文概述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水文水資源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環境污染防治、氣候變化應對與石漠化治理、山地災害風險防控與綠色減災共6個方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科技挑戰和發展方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從5個方面提升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水文水資源利用現狀、問題挑戰與發展方向

云貴川渝地區水資源稟賦的區位優勢特殊,既肩負長江、珠江和黃河三大流域上游水安全重任,也承載國家水網建設的水資源戰略后備重地和清潔水能資源基地等使命。根據《2019年中國水資源公報》,云貴川渝4個省份的水資源總量為5.9×1011 m3,供水總量為5.9×1010 m3,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很低,約為10%。因此,該區域豐沛的水資源和巨大的可利用潛力奠定了其作為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重要基地的核心地位。基于云貴川渝屏障區水資源重要性,自21世紀以來國家和地方持續開展了強有力的水資源保護工作,特別是2021年3月1日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長江大保護戰略得以全面貫徹。目前,云貴川滇渝屏障區已經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水資源保護成效,水污染得以根本性遏制,區域水環境整體明顯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水災害防治能力持續改善。

水電工程開發顯著改變了河流的水文情勢,河道總溶解氣體過飽和、水庫低溫水改變了魚類產卵節律等,威脅魚類生存。當前,從流域層面出發,仍然缺乏水電工程梯級開發對河流生態系統累積影響的評估工作,長江上游水電工程梯級開發對河流生態系統的累積影響規律尚不清晰。盡管云貴川渝地區水資源相對豐富,但水資源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不斷加劇,其中成渝地區、滇中高原、黔中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大中城市還存在各種類型的缺水現象,特別是工程型和水質型缺水問題相對突出。目前,長江上游水電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已接近70%左右,但風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很低,僅為12%左右。因此,科學部署云貴川渝地區水風光儲多能互補利用,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亟待解決的關鍵科技問題。云貴高原跨境河流較多,隨著流域內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增長對水資源的需求逐漸增加,加之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跨境河流水資源的沖突和矛盾不斷加劇,跨境水安全與國家水權益保障也面臨一系列挑戰。珠江水系位于云貴川渝地區的河流主要包括南盤江、北盤江和紅水河等,這些河流也長期存在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資源供給與保障能力不足、水土流失嚴重、洪澇災害頻繁等問題。

面對以上問題和挑戰,以國家長江流域大保護戰略為核心,以筑牢云貴川渝生態屏障為目標,大力推進以下領域的科技創新突破。近期。圍繞云貴川渝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水生態和水環境持續改善、水源涵養功能持續優化、水資源多目標協同高效利用,優先考慮解決工程型缺水和水資源利用不合理頑疾;推進西南屏障區水生態與水環境持續優化、風光水儲多能互補綜合開發利用協同發展,加大水源涵養講座功能修復和提升、水災害綜合防治與生態治理力度;建立健全云貴川渝內外交互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水資源安全保障機制。中遠期。綜合考慮南水北瑜伽教室調西線等跨流域調水工程規劃,云貴川渝國家水網規劃和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等目標,在流域水—糧—能—生態互饋權衡機制與適應性管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水災害高效防控技術體系,以及國際河流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協作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保障重點河湖水生態修復與水環境持續優化,全面提升云貴川渝地區生態屏障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和長江經濟帶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水資源多目標協調供給能力。

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問題挑戰與發展方向

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眾多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特有物種,是全球公認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區。在全球公認的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涉及3個,即中國西南山地、東喜馬拉雅和印緬地區。其中,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隸屬于中國西南山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區,擁有我國50%的鳥類和哺乳動物,以及30%以上的高等植物,分布有大熊貓、滇金絲猴、怒江金絲猴、黑頸鶴等明星物種。云南南部和西南部隸屬于印緬生物多樣性熱點區,擁有我國熱帶地區典型生物多樣性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如望天樹、華蓋木、亞洲象、印度野牛、印支虎、綠孔雀等旗艦物種。云貴川渝擁有最多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范圍涵蓋羌塘—三江源、橫斷山南段、岷山—橫斷山北段、桂西黔南石灰巖、南嶺、武陵山、大巴山、西雙版納9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集中分布地。

近年來,云貴川渝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巨大成績。云南省。在全國率先頒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成功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深度參與第二階段會議。建成333處自然保護地和85個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建成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實施了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突破了36個物種的人工繁育關鍵技術,珍稀瀕危物種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四川省。制定和修訂《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正在全力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建成自然保護區165處和各類自然公園320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草原保護修復、荒漠化治理等多項工程,大熊貓從瀕危降為易危,極小種群植物野外回歸和攀枝花蘇鐵等物種遷地保護成效顯著。貴州省。建成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314個,成功實施了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黔金絲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白花兜蘭等極小種群植物的保護。重慶市。建成自然保護地218處,有效保護了90%以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90%以上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實施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建成銀杉、水杉擴繁基地7個和保護魚類收容救護中心4個。

當前,云貴川渝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突出問題是部分物種棲息地(生境)被侵占或破壞,種群數量下降和生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緩解和控制,部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和大型野生動物的滅絕風險加大。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背景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難度加大,生物資源利用和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實現路徑有待完善。科技支撐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方向,就是要加強生物多樣性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和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加大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增效的理論創新和關鍵技術研發力度,持續開展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及遺傳資源有效保護研究,保障區域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開展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科學研究,推動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贏,全面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平,為全面落實我國《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建設美麗中國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貢獻。

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現狀、問題挑戰與發展方向

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包括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2020年,國家做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同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關于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和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是該規劃的重點區和關鍵區。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一系列政策的規劃、落實,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生態環境呈現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好轉。但是,由于自然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以及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多重因子的干擾,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退化生態系統修復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在美麗中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下,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主要面臨如下問題和挑戰。 對部分生態系統和物種棲息地的保護恢復力度不足,欠缺整體規劃和統一布局。對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認識不足,沒有在識別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敏感脆弱區、保護優先區、生態廊道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和布局。不同類型保護地空間重疊,保護地設置破碎化和孤島化,保護地網絡連通性差。對河流、湖泊、干熱河谷等生態系統類型,以及重大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場地的生態保護修復重視不足。同時,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長期處于低投入、低水平建設模式,“一陣風”式的保護修復現象沒有完全避免。保護與修復的監測缺乏系統規劃,交叉重復和空缺現象普遍。多以植被覆蓋率恢復為目標,未能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片面追求數量和面積指標,僅僅關注植被覆蓋率、生產力等單一生態要素,忽視群落結構的恢復和優化,水源涵養、固碳等區域重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提升成效不明顯。以單個生態系統類型修復為主,未能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對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作為生命共同體的內在機理和規律認識不夠,各類生態系統治理自行其是、各類建設工程條塊分割;不同部門、不同工程、不同資金項目在同一地塊相互交叉、相互重疊,不但未形成合力,有時反而相互抵消治理效果甚至形成新的破壞,權責對等的管理體制和協調聯動機制尚未建立。保護修復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沒有根本緩解,“兩山”價值轉換存在突出困難。我國在生態方面歷史欠賬多、問題積累多、現實矛盾多,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且面臨“舊賬”未還、又欠“新賬”的問題,生態保護修復任務十分艱巨。個別地方還有“重經濟發展、輕生態保護”的現象,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大量擠占和破壞生態空間,多個地方存在“綠水青山”無法轉換成“金山銀山”的現實困難,保護修復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沒有根本緩解。

面對以上問題和挑戰,按照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為核心,以解決云貴川渝區域突出生態問題為重點,訂立如下的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短期。以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提升重點區域生態質量為目標,重點揭示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典型生態系統生態功能的維持機制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各類生態系統多功能提升機制及其應用技術,研發碳匯調控與科學管理技術;分析生態系統服務流和網絡構成,揭示區域、景觀尺度和生態界面上的生態要素流動、變化規律與調控機制;系統評估區域生態工程和自然保護地的保護修復成效,升級生態保護恢復網絡體系。 中期。以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增強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為目標,重點研發和集成生態屏障區山水林田湖草沙(漠化區域)礦(山)一體化修復技術,實現重點區域生態系統功能明顯提升;突破生態屏障建設理論和技術,在區域尺度共建共享生態屏障,大幅提升本區域對下游和全國的生態屏障貢獻度和服務水平;建立區域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轉化典型案例,科學進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完善和實施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長期。以實現云貴川渝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重點結合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探索生態保護修復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從根本上破解保護與發展矛盾的困局,實現川滇生態屏障區可持續發展;完全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西南山地廣袤土地上實踐生態產品價值的轉化;與世界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智慧,為全球持續發展提供優質和可借鑒的中國方案。

環境污染防治現狀、問題挑戰與發展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持續推進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的污染防治攻堅戰。至2020年,云貴川渝環境空氣質量總體優良,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較2017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斷面水質優良(達到Ⅲ類水及以上水質類別),比例比2017年上升12個百分點,長江干流常年保持Ⅱ類水質;云貴川渝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在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

但云貴川渝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生態系統特征,使得云貴川渝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山地自然生態的脆弱性和長期不合理開發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部分地區生態和環境退化,大氣、土壤、水環境污染治理還存在一些瓶頸問題亟待解決,成為制約地區和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與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云貴川渝作為“長江流域生態大保護”的主戰場,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已上升為流域水污染的主要矛盾,加之成渝大型城市群的流域高負荷磷與新污染物等,嚴重威脅長江流域水環境安全;區域內高地質背景與礦產資源開發導致的土壤污染問題依然突出;生態環境治理的整體性、系統性尚需加強。此外,系統間、流域間和區域間的聯防聯控還存在短板,特別是在水體、大氣、土壤等跨界污染問題上,仍需持續推動建立和完善跨區域、跨流域、跨部門的環境保護協作機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高水平實施“碧水”“藍天”“凈土”科技行動和加強新污染物管控與生態系統健康評估。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支撐,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針對以上環境污染治理的瓶頸問題與科技挑戰,應進行系統的科技布局: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導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線,考慮水、土、氣、生四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突出流域水環境保護的重點方向,兼顧大氣、土壤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固碳等領域,以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科技支撐能力為目標。在水環境保護方向。明確重點河湖(長江、烏江、赤水河及滇池、洱海)的流域水環境治理、新污染物管控與水生態安全評估,把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作為重點,關注成渝大型城市群的流域治理和云貴高原湖泊的水環境保護,探索流域綜合管理策略、新污染物來源、去向與預警,確保飲用水安全和水生態健康。在大氣環境保護方向。重點布局大型城市群霧霾的綜合防控措施,關注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全面實施降污、提質增效和綠色固碳科技創新。在土壤環境保護方向。把高背景地區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安共享會議室全利用與風險管控作為重點,綜合開展重金屬、農藥殘留、有機污染物、新污染物等復雜土壤污染狀況監測調查,研發高效輕簡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和方法,突破西南山地土壤環境保育與特色生態高質農業關鍵技術。

同時,還應著力推動西南山地水土環境演變與流域綜合治理、成渝大型城市群水環境安全與綠色發展協同、云貴川渝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等重點科技任務。構建西南山地生態環境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系統開展山地土壤—水分—植物界面過程與驅動機制、典型高原湖泊和長江上游重要水源地,以及成渝大型城市群的污染物源解析和歸趨、環境生態效應與環境容量、全球變化下山地生態系響應適應、都市—農村人地協調與功能提升機理/調控機制等方面的基礎科學研究;研發流域水環境質量與水生態安全的綠色發展協同保障機制、敏感山地水土環境生態修復與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關鍵技術,構建基于自然(近自然)解決方案與人工強化的“減源、增匯、截獲、循環”的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與模式。近期,為長江上游流域水土環境治理和進一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數據、技術和示范模式;中期,為推動云貴川渝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持續改善,實現長江干流長期維持Ⅱ類水、保障水生態安全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遠期,為推動云貴川渝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西南秀美山地建設做出重大科技貢獻,科技支撐筑牢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生態安全根基。

氣候變化應對與石漠化治理現狀、問題挑戰與發展方向

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因獨特的喀斯特地貌、脆弱的生態系統和復雜的水文環境,正面臨著氣候變化和石漠化治理的雙重挑戰。這不僅對區域內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也給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帶來了潛在風險。近年來,中國石漠化治理依托科技支撐實現生態經濟協同突破,全國石漠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年均縮減速率達7.72%,較上一調查周期增幅超71%,實現2005年以來連續3個調查期面積縮減幅度遞增;植被覆蓋總體水平提升至65.4%,生態改善型面積達退化型的12.08倍。但治理仍存在“水—巖—土—生—人”系統研究不足、監測體系碎片化、技術集成度低,以及喀斯特生物多樣性與巖溶地質碳匯精準計量研究薄弱等問題。未來更面臨氣候變化加劇、云貴川渝協同機制缺位、人口超載與人地矛盾等挑戰,亟須通過學科交叉、監測網絡優化、技術攻關及區域協作,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

在此背景下,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生態屏障保護體系,成為推動該區域石漠化治理提質增效與綠色發展的關鍵。總體目標分3個階段推進:近期,突破石漠化治理的關鍵技術,創建全球喀斯特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與實踐范式;中期,創建系統性石漠化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打造世界一流的喀斯特系統生態修復研究團隊;遠期,完善喀斯特地球關鍵帶科學與人地系統耦合理論,形成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的中國方案。

科技支撐戰略布局涵蓋學科交叉創新體系、關鍵技術攻關方向和重大科技工程布局。通過構建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平臺和新型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實現跨部門和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重點發展喀斯特系統科學理論框架、石漠化治理應對氣候變化的多維機制、重點河湖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修復、協同提升喀斯特脆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方向。舞蹈場地在關鍵技術領域,聚焦于厘清氣候變化過程與趨勢風險,建立石漠化地區靶向性—系統性治理措施,構建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綠色發展途徑,研發巖溶地質碳匯精準計量與固碳增匯技術;揭示喀斯特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形成機理,量化氣候變化對喀斯特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研發喀斯特生態脆弱和重大工程區保護修復技術,提出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解決方案,從而科技支撐喀斯特地區的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建設。為了實現以上科技目標,需要建設和完善高精度、高密度、長周期的監測—觀測—預測—預警平臺體系,建立喀斯特地理信息知識創新與九宮格可持續發展大數據中心,提供基礎信息和數據支持,并實現生態安全數據的共享與利用。

依據科技支撐總體目標和戰略布局,提出“四維協同”的系統性科技能力建設策略。學科交叉融合。組建多學科創新團隊,突破“水—巖—土—氣—生—人”系統耦合研究瓶頸。平臺體系優化。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與大數據平臺,整合中國科學院、部委和地方現有各類監測站點和監測樣地;形成跨機構跨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協同聯動監測機制,實現生態環境要素動態感知。技術攻關突破。重點研發石漠化治理與動態監測、喀斯特可持續固碳增匯等核心技術,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示范”的全鏈條支持體系。區域協同治理。建立云貴川渝4個省份的科技協作機制,整合云貴川渝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網絡,推動技術成果轉化與示范應用。基于此,重點攻關喀斯特鄉村振興模式、氣候變化的科學應對、生態脆弱區保護技術三大戰略性重大科技問題,解決西南喀斯特地區氣候變化趨勢風險、石漠化治理與提質增效路徑、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綠色發展途徑、巖溶地質碳匯精準計量與固碳增匯、生物多樣性時空變化診斷與維持提升、水源地湖庫適應性保護修復和氣候變化對喀斯特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優化調控等關鍵性科技問題。

山地災害風險防控與綠色減災現狀、問題挑戰與發展方向

云貴川渝地區乃至西南山地是我國自然環境條件最為復雜與特殊的區域,地震、崩塌、滑坡、時租山洪、泥石流、冰崩、雪崩、冰湖潰決、森林草原火災與城市內澇等災害相對國內其他區域發生頻繁,是全國山地災害活動最頻繁、危害最嚴重、減災難度最艱巨和風險挑戰最大的區域。目前,面向區域山地災害防治與風險防控重大需求及挑戰,以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等為代表的科研院所、高校優勢團隊經過數十年努力,在山地災害孕災成災致災機理、風險評估、預測預報、監測預警、調控治理與應急減災領域取得系列突破與成果。構建了山區線性工程(鐵路、公路、輸油輸氣管道等)、水電工程、山區城鎮(含邊境口岸)、風景區等山地災害防治模式與技術體系,如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的有機結合建立了泥石流綜合治理的“東川模式”;結合生態修復和泥石流災害治理的原則,九寨溝風景區創新性采用泥石流防治技術與景觀修復技術,實現災害防治與自然遺產保護的協同;貫徹綠色減災與特色產業發展協同理念,研發生態措施—工程措施協同的綠色減災關鍵技術,探索易災山區的綠色產業發展路徑與模式,建設了全國首個綜合減災與特色產業發展協同示范區,打造山區綠色發展“涼山模式”等。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來,以地震次生山地災害為抓手,在突發性特大規模泥石流、高位崩塌、大規模滑坡和超大堰塞湖等山地災害形成演化規律與防治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山地災害防治技術模式進一步優化。技術成果在川藏鐵路、川藏公路、中尼公路、成昆鐵路、西氣東輸等重大交通和能源資源工程,溪洛渡、白鶴灘等大型水電工程的防災減災中得到廣泛應用。

云貴川渝地區作為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強度尤為顯著,與日趨活躍的人類活動共同作用,使得災害影響、風險與損失更大。此外,21世紀以來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國7級以上強震全部發生在西部地區,內外動力耦合作用導致各類山地災害群發性、突發性、復合性、鏈生性、非線性、新生性顯著增強;且具有明顯的時空拓展性和風險放大效應,造成山區城鎮、旅游風景區、人口密集區和重大工程區災害風險持續增強。尤其是巨災和復合鏈生災害風險成為山區安全保障的重中之重,跨領域災害風險(自然災害、生產事故等)的傳遞事件屢見不鮮,對跨災種、跨區域、跨部門系統性防范化解災害風險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山區城鎮日趨擴展與人口日趨聚集居住,對國土空間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區域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安全與特色產業持續發展,要求實現綠色高水平高質量發展,對災害風險防控、脆弱生態保護與特色產業發展協同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為此,迫切需要實現災害綜合防治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破解綠色減災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與技術瓶頸,支撐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

區域災害風險防治能力代表著我國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的能力。面向云貴川渝地區乃至西部山區山地災害活躍、生態環境脆弱與工程風險防控重大需求,聚焦氣候變化、強震活動與人類活動強烈擾動條件下山區巨災與復合鏈生災害突發頻舞蹈場地發、多發群發、非線性疊加放大等特點和災害風險精準調控面臨的科技難題與挑戰,未來發展以下四大前沿領域方向:災害風險超前感知與精準識別;風險模擬預測與精準預報預警;災害全程調控與綠色減災工程;重大工程全壽命周期風險防控。發揮防災減災救災抗災舉國體制的優勢,統籌協調國家、部委、地方政府與大型企業,設置重大科技專項和人才專項,推進“人才—平臺—資源”一體化發展。構建“原型觀測—實驗測試—物理模擬—數值模擬—理論研究—技術研發科研”創新鏈和“理論創新—技術研發—集成示范—行業應用減災技術”服務鏈融合的新型創新體系,建設野外臺站與重大裝置構成的科研平臺支撐體系。面向山區減災與工程安全,攻堅山地巨災與復合鏈生災害形成致災科學問題和災害風險感知識別、預測評估、預報預警、調控治理與應急減災技術瓶頸,努力搶占防災減災科技制高點。構建山地災害風險防控與工程安全防護技術體系,打造山區防災減災與工程安全融合的風險防范模式,全力推進工程減災、生態減災與特色產業融合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模式。同時,推進產學研用創新研發中心和新型科研機構設立,努力探索創建公益性科研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推動科研鏈、創新鏈、業務鏈、價值鏈融通貫通;科學高效地支撐減災實戰,為筑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奠定堅實的安全基礎,有效支撐全國生態安全,服務“平安中國”“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對策建議

建立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建設關鍵核心區與災害風險防控示范區。鑒于云貴川渝地區生態屏障建設和西南山地災害風險防控對本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影響、對長江中下游經濟社會發展的屏障作用,以及對構建“一帶一路”和東南亞國家命運共同體的引領帶動效應,建議黨中央、國務院將云貴川渝生態屏障區作為西部生態屏障建設的關鍵核心區和災害風險防控示范區,將區域脆弱生態環境保護、災害風險防控和重大工程安全防護等問題,納入國家科技中長期規劃和優先支持范圍,給予持續性關注和傾斜性支持。統籌區域發展與安全,探索全過程科技創新服務新機制,構建支撐公益性科技挑戰與需求問題破解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成果轉移轉化模式,保障區域安全與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加強生態屏障建設科技支撐能力建設。針對水安全、生物多樣性、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系統保護、喀斯特環境保護和山地災害風險防控等問題,系統推進野外觀測站網、重大科研裝置與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和科技布局,支撐重大基礎科學問題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保障區域安全與發展。

建立云貴川渝地區水資源、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環境污染、山地災害科學數據庫。推動建設云貴川渝地區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大數據平臺,健全基礎設施與科學數據動態更新維護機制。構建安全管理體系,分級管理和共享科學數據。在國家數據安全原則下最大限度擴大科學數據的服務成效,支撐科技攻關、政府決策、高等教育和公民科技素養提升。

實施和完善云貴川渝生態屏障科技資源與區域人才聯合支持機制。突出高端人才與領軍人才引進,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強多學科交叉綜合型人才培養。加大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使用和資助力度,盡快形成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富于開拓創新和協同攻關精神的成建制科技隊伍。

構建國際科技合作體系,支撐全球可持續發展與命運共同體建設。對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巴黎氣候協定和仙臺減災框架需求,建立“科教平臺—科學計劃—學術組織—科技論壇”國際科技合作體系。促進高端科技“請進來”“走出去”,形成共享與協同攻關機制,支撐科技難題突破。為全球特別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災害風險防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方案,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作者:崔鵬、朱波、魯旭陽、葛永剛、王姣,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楊永平,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王根緒,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孫庚,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白曉永、張思蕊,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