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輝純】論朱熹忠德思惟產生的社會性本源
——釋教、道教、商品經濟和私欲四層次的展開
作者:歐陽輝純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原載于 《武陵學刊》2020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蒲月三旬日甲子
耶穌2020年7月20日
摘要:唐宋之際是我國歷史上主要的變革時期。儒家忠德在這個時期遭到宏大的沖擊、挑戰、安慰和顛覆,重要表現為四個方面:壯盛的釋教對儒家忠德的挑戰,泛濫的道教對儒家忠德的沖擊,繁榮的商品經濟對儒家忠德的安慰,膨脹的私欲對儒家忠德的顛覆。這些為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盡己之忠”供給了社會歷史條件。
關鍵詞:台灣包養網朱熹;忠德;社會性本源;價值掉序
唐宋之際是我國歷史上主要的變革時期。儒學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在唐末五代時期遭到釋教和包養網心得道教的挑戰,儒、道、釋三教大力互爭的局勢一向延續到朱熹時代。這惹起了朱熹的高度關注和文明焦慮。可以說,朱熹忠德思惟是在釋教、道教、商品經濟和私欲對儒家忠德的挑戰、沖擊、安慰與顛覆中產生的。
一、壯盛的釋教對儒家忠德的挑戰
釋教自兩漢之際傳進中國①,經過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發展,不斷與中國文明融會。隋唐達到了發展繁榮的黃金時期。從教理上說,隋唐釋教改變了南北朝時期北專禪定、南重慧觀的不包養條件合,倡導“止觀并重,定慧雙修”,從理論上實現了南北的統一。[1]唐代出現了眾多的釋教門戶,如露臺宗、華嚴宗、唯識宗、凈土宗、禪宗等。唐代后期釋教風行之風一向延續到宋明。禪宗的構成,標志著中國釋教已經構成了本身的理論體系,表白中國宗教的成熟。禪宗對后世中國文明藝術、倫理品德、思維方法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武宗會昌滅佛之后,唐宣宗包養行情反其道而行之,鼎力倡導釋教,建築寺院。唐懿宗加倍信仰釋教。咸通十四年(873),唐懿宗遣敕使詣法門寺迎佛骨。他甚至說:“朕生得見之,逝世亦無恨。”在位期間,他“廣造浮圖、寶帳、噴鼻輿、幡花、幢蓋以迎之,皆飾以金玉、錦繡、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間,路徑車馬,晝夜不絕”(《資治通鑒·咸通十四年》卷二百五十二),導致全社會競相崇佛、拜佛,最后出現了“佛骨至京師,導以禁軍兵仗、公私音樂,沸天燭地,綿亙數十里。儀衛之盛,過于郊祀,元和之時不及遠矣。富室夾道為彩樓及無遮會,競為奢侈”(《資治通鑒·咸通十四年》卷二百五十二)的盛況,而“宰相以下競施金帛,不成勝紀”(《全唐文·崔烈倫》卷八百四十六)。
普通來說,國家愈是決裂、社會愈是混亂,人們就愈篤信釋教。“五代時期,王朝急忙更替,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甜心花園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2]包養站長這個時期軍閥割據,統治者鮮有體恤蒼生的,他們為了各自的好處,相互廝殺。可是,五代十國的釋教延續了唐代釋教的繁榮局勢,信徒廣泛南北各地。從釋教的發展史來說,“五代十國時期的釋教發展,衝破了隋唐之前以華夏、南方釋教為焦點的存在格式,構成釋教多中間的趨勢。中國釋教格式的多地區擴展,各競其秀,既是五代釋教的基礎樣態,同時也對宋代釋教產生了較年夜影響”[3]。信仰釋教的君主年夜有人在,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個典範代表。史書記載:“南唐主退朝,與后服僧衣,誦佛書,拜跪手足成贅。僧有罪,命禮佛而釋之。帝聞其惑,乃選少年有口辯者,南渡見南唐主,論生命之說,南唐主信之,謂之一佛降生。由是不復以治國守邊為意。”(《續資治通鑒》卷四,宋乾德二年十一月)他因為篤信釋教,被北宋天子應用,最后竟然“不復以治國守邊為意”,導致國破家亡。陸游描寫了南唐佞佛的盛況:“南唐偏國短世,無年夜淫虐,徒以浸衰而亡,要其最可為后世鑒者,酷好浮屠也。”(陸游《南唐書·浮屠列傳第十五》卷一十八)李煜在位時,“南唐主酷信浮圖法,出禁中金錢,募人為僧,時都下僧及萬人,皆仰給縣官”(《續資治通鑒》卷四,宋乾德二年十一月)。官寺和和尚的大批出現,是南唐佞佛的重要表現②。陳寅恪師長教師指出:“華夏平易近族之文明,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4]277釋教文明的發達,為趙宋文明的一種表現。宋代釋教發展的盛況延續了唐代的樣式,并且有了進一個步驟淺顯化、外鄉化和平易近間化的發展趨勢。
北宋有名的釋教年夜師智圓和契嵩就是代表。智圓(976—1022),字無外,自號中庸子,錢塘人。雖然他是釋教徒,可是卻采取“援儒進釋”辦法來發展釋教。他曾作《中庸子傳》。《長期包養中庸》本是儒家的作品,可是作為一個佛僧,他自作《中庸子傳》,足見他對儒學和佛學的融會。在《中庸子傳》中,他說“志慕儒學”(智圓《閑居篇》卷一九),并在《黃帝陰符經題辭》中,直接表白了“吾之注皆以儒道明之”(智圓《閑居篇》卷逐一)的態度。
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靈,滕州鐔津(今廣西藤縣)人。契嵩雖然和智圓一樣以“援儒進釋”來弘揚佛學,可是其方式與智圓分歧。智圓是直接以儒學來解釋佛學,而契嵩則是通過對韓愈的批評來調和韓愈思惟與佛家的關系,目標是借韓愈(韓愈本屬儒家)為佛家護法。契嵩寫了《辟韓》三十篇,對韓愈的文章進行一一批駁。《原道》是韓愈的名作,文章開篇就寫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命名,道與德為虛位。”(《韓愈集·原道》卷十一)接下來,他論述了儒家的“道”和佛、道家之“道”的分歧。韓愈論述的儒、釋、道之“道”的分歧,是合適歷史實際的。可是,韓愈并沒有指出道與德何為“虛位”,也并沒有說明儒家“道”畢竟是何物。這就遭到宋明理學家的批評。朱熹說:“(《原道》)首句極不是。‘命名’、‘虛位’卻無妨。有仁之道,義之道,仁之德,義之德,故曰‘虛位’。大體未說到頂上頭。”(《朱子語類》卷一三七)契嵩正好就應用朱熹的這個觀點來調和儒家與佛道。其實朱熹這里說的既不是儒家的“道”,也不是說佛家的道與德的“虛位”。契嵩就此指出韓愈既不合適儒道,也不合適佛道,這樣就調和了韓愈與佛道的關系,間接地將韓愈改革成維護佛法的使者。他指出:“考其意正以仁義人事必有,乃曰‘仁與義為命名’,品德本無,緣仁義致爾,乃曰‘道與德為虛位’,此說特韓子思之不精也。夫緣仁義而致品德,茍非仁義,自無品德,焉得其虛位?果有仁義,以由以足品德,豈為虛耶?品德既為虛位,是道不成原也,何須曰《原道》。”(《鐔津文集·非韓上》卷十四)所以,他說:“韓氏之心,于佛亦有所善乎!”(《鐔津文集·輔教編上》卷一)
總之,釋教文明的挑戰,惹起了朱熹對儒家文明和儒家權威的擔憂。他在這種擔憂中構建的縝密而龐年夜的理學體系,又時時處處遭到釋教的影響。這正如有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師長教師指出的那樣:“凡新儒家之學說,幾無不有道教,或與道教有關之釋教為之先導。……北宋之智圓倡導中庸,甚至以僧徒而號中庸子,并自為傳以述其義(孤山閑居篇)。其年月猶在司馬君實作中庸廣義之前(孤山卒于宋真宗乾興元年,年四十七),似亦于宋代新儒學為先覺。”[4]284在三教文明并列的狀態下,隨著宋代國家的年夜部門統一,從頭構架新的價值體系和思惟譜系就成為宋代表學家的責任。這正如張載說:“為六合立心,為生平易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承平。”朱熹作為集“理氣之學”與“象數之學”之年夜成者[5],在儒學發展史上做出了主要貢獻,其忠德思惟是其理學體系不成朋分的一部門。可以說,朱熹的忠德思惟恰是因釋教的挑戰而建構起來的,或許說朱熹的忠德思惟是因釋教文明的挑戰而惹起的文明焦慮的產物。
二、泛濫的道教對儒家忠德的沖擊
道家是中國外鄉產生的宗教,其奉行的基礎經典是《老子》《莊子》《承平經》等。其焦點崇奉是通過祈福禳災、煉丹服藥、符咒幻術等手腕往尋求“道法”,達到延年益壽和長生不逝世,盼望成仙羽化,即道家修行常說的“仙有五等,法有三成”③。漢代末期涌現大批的道教組織,派系眾多,如承平道、五斗米道。唐朝重要有上清派、正一派、樓觀派、靈寶派等。[6]461唐代奉行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國策。唐高祖李淵說:“三教雖異,善歸一揆。”(《冊府元龜·帝王部》)早在長期包養隋朝末,平易近間就風行“楊氏將滅,李氏將興”“天道將改,當有老正人孫治世”的道教讖語。[6]450由于道教的讖緯曾經為李淵奪取隋朝政權勝利制造了輿論導向,所以,唐代天子踐祚之后,很是重視道教,鼎力支撐李聃著的《品德經》。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李淵三次召集道教、儒家和釋教進行三教排序的辯論。雖經歷屢次辯論,但沒有結果。唐高祖便欽定了三教的順序:道教為先、儒家次之、釋教再次,足見唐代天子對道教的重視。唐高宗時,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天子”。唐玄宗尊《老子》為《品德真經》,尊《莊子》為《南華真經》,他還在科舉考試中專門設立了道家的考試科目。由于唐代當局的一系列舉措,道家在唐代敏捷發展起來,“一時間,兩京和全國各州府皆立玄元天子廟,包養女人觀場遍于全國,黃巾道士充塞途徑”[6]450。因為唐代道教非常風行,所以皇親國戚非常鐘情煉丹,多位天子和年夜臣就是服用丹藥而身亡。依據清代有名歷史學家趙翼的研討,唐代因為服用道教丹藥而身亡的天子就有唐太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等7人,服用金丹中毒而身亡的年夜臣就有杜伏危、李道古、李抱真等人(《廿二史札記·唐諸帝多餌丹藥條》卷一)。
唐五代,道教仍然非常風行,出現了鐘離權和呂洞賓等金丹道人。五代道教雖然風行,可是,道教的情勢卻發生了變化,道教煉丹方式從外丹轉向內丹。茅山宗在道教從外丹到內丹的轉變過程中起了主要感化。同時,道教在隋唐五代時期與儒家彼此砥礪,不斷向倫理化標的目的發展。張豈之師長教師說:“在唐代的道教學者中,從初唐的成玄英、李榮,到中唐的吳筠、李約,直到晚唐的杜光庭,都為論證儒、道的契合而不遺余力。綜而觀之,這些道教學者在闡釋儒、道二教的關系時,多是采取援儒進道、道本儒末的態度和立場。”[6]579五代的譚峭在《化書》中直接把道教的道和德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相融會。他說:“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包養一個月價錢生萬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往就之謂禮,禮有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圣。”(《化書·仁化》卷四)張豈之師長教師指出:“援儒進道、道本儒末是隋唐道教倫理化發展的新特點,也是隋唐兩代道教學者們調和儒道兩家在理論層面上所作的盡力,為道教倫理化發展供給了充足的理論依據。”[6]581而五代道教理論繼續堅持道教倫理化、儒學化的路徑。宋代立國之初,如唐代一樣堅持“三教并重”的宗教國策。內丹道教在唐末五代的由外丹向內丹轉化的過程中走向了成熟。陳摶和張伯端是有名代表。
陳摶,五代末期北宋初人,相傳他獲得了鐘離權和呂洞賓的“真傳”。他“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宋史·陳摶傳》卷四百五十七)。他曾經做《無極圖》和《後天圖》,對宋明理學產生了主要影響。張伯端,號“紫陽④真人”,生平經歷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五代,著作重要有《悟真篇》《青華秘文》和《金丹四百字》等。張伯端在道教史甜心寶貝包養網上最年夜的貢獻是贊同“教雖分三,道乃歸一”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并用釋教和儒家的理論來論證道教。三教合一最終在金元之際變玉成真教,而道教與儒家的融會發展為明代以忠孝為焦點的凈明教奠基了理論基礎。
總之,在朱熹看來,儒家盡管在漢代甜心寶貝包養網獲得了獨尊的位置,可是隨著漢代政權的崩潰,在魏晉南北朝決裂時期,儒、釋、道各自獲得了年夜發展。隋唐又采取儒、釋、道三家并重的基礎國策,儒、釋、道雖然再次獲得了年夜發展,可是,儒家的權威已經不復存在。唐中葉至朱熹時代,道家和釋教的思惟獲得了可以和儒家思惟體系相對抗的位置。朱熹帶著憂心忡忡的文明焦慮和文明危機感,綜羅百代,重振儒學理論體系。忠德作為儒學體系的主要組成部門,天然是朱熹思慮的主要課題。客觀來說,隋唐五代時期儒釋道三教并列發展,為宋代表學的先聲,更為朱熹綜羅百代,集年夜成的理學理論供給了精力食包養管道糧。朱熹的忠德思惟作為其理學體系鎖鏈上主要的一環,天然也與朱熹理學誕生之前的儒釋道并駕齊驅發展相關聯。這種環環相扣的文明發展鎖鏈,是包養網單次文明發展的規律,也是文明本身發展的必定路徑。
三、繁榮的商品經濟對儒家忠德的安慰
唐宋時期,中國現代的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繁榮,尤其是宋代,商品經濟比以往都要發達。有人說,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在宋代已經開始了。這是用資本主義的經濟方法作為標尺來評價中國的歷史。甚至包養意思還有人說,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我們認為,中國文明、經濟的發展有其獨特歷史。也就是說中國歷史、文明、社會的發展有其本身的歷史規律。任何用東方歷史標尺來評價中國的歷史進程,都應當謹慎下結論,否則,就很不難誤導人和誤讀中國歷史。比來40多年研討中國歷史、文明和社會的學者其實已經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同樣,對宋代商品經濟佈景下若何產生朱熹忠德思惟的研討,也應當留意這個問題。
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證明了一個事實:一個統一的開放的繁榮的國家對于一個理論的成熟很是主要。朱熹的忠德思惟就是在這種經濟佈景下產生的。盡管在宋代的商品經濟中,包養ptt不忠的商業行為廣泛存在,可是,誠信、忠誠、信賴等商業信條對經濟發展仍然非常主要。由此可見,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從正面的角度為朱熹忠德思惟包養網比較的提出和論證,供給了能夠性的依據。但商品經濟的繁榮導致人心私欲的膨脹,又同樣從相反的角度為朱熹提出忠德思惟供給了需要的證據。
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不是“虛假的繁榮”,而是“實體的繁榮”。有名歷史學家漆俠師長教師說:宋代商業有了史無前例的發展,並且其發展是樹立在農業、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只要種植業供給較多的商品糧食,才幹使行商坐賈、行鋪稗販進行各項貿易與買賣活動;只要農業供給更多的農產品,以及手工業供給更多的產品,商業活動才幹興盛起來。[7]943
在農業上,宋代的墾田從宋太祖開寶九年(976)的295萬頃,至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則為5包養心得24萬頃。[7]458-459唐代發展到這一個步驟,用了110年時間,宋代達到這一個步驟用了不到60年時間。這些發展與宋代統治者屢次發布墾辟農田的詔令有關。如宋太祖乾德四年(966)閏八月詔:“地點長吏,告諭蒼生,有能廣植桑棗、開墾荒田者,并只納舊租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永欠亨檢。”(《宋年夜詔令集》卷一百八十二)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七月詔:“應全國荒田許人戶統管請射開辟,不計歲年,未議科稅;直俟人戶開耕事力勝任起稅,即于非常之內定二分,永遠為額。”(《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之一七)此外,根據《宋會要輯稿》和《宋年夜詔令集》的記載,宋代統治者,分別在宋太宗承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仁宗天圣初(1023)等都頒布了開墾農田的詔書。經過宋代統治者的盡力,宋代的農田面積年夜年夜增添,達到了“腴膏沃衍,無不耕之地”(《通考·田賦考五·歷代田賦之制》)的田地。例如,蘇杭昆山一代出現了“上有地獄,下有蘇杭”的茂盛氣象,吳越一代則是:“自昔號稱茂盛,四郊無曠土,隨高低皆為田。”(范成年夜《吳郡志》卷二)總之,守舊估計,宋代墾田比唐代墾田要超出跨越300萬頃以上。[7]176
宋代糧食獲得極年夜豐收。漆俠師長教師說:“兩宋300年間農業生產是初步發展的。以江浙為例,宋仁宗時畝產二三石,北宋暮年到南宋初年已是三四石,南宋中后期五六石,是不斷增添的。宋代畝產量普通是2石,最差的也有1石。就單位面積產量而言,宋代顯然超過了隋唐,更遠遠超過了秦漢。按宋代1石,折今市6.6斗,合92.4斤。包養價格ptt假如宋代最高產量以五石計算,折今460斤。這樣,宋代一畝或一畝多地即可養活一個人。而在戰國則要20-30畝(折今4~6畝)方能養活一個人。唐代最高畝產量,據陸宣公奏議所載,約為2石。宋代農業最發達地區的單位面積產量,年夜約為戰國時代的4倍、唐代的2倍有余。顯而易見,宋代農業勞動生產率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這是歷史的一個嚴重進步。”[7]138-139
不僅糧食生產這般,宋代農產品如棉花、麻、甘蔗、果樹、蔬菜、藥物、花生、經濟林木、養魚業等都獲得了極年夜的發展。以菜園為例。菜園比糧食生產需求投進更多的勞動力和資金。可是在宋代,由于生產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出現了“一畝園,十畝田”的農諺。也就是說,在宋代,在農業發達的地區,菜田一畝可以養活30口人。[7]162由此可見,宋代農業經濟是相當發達的。總之,“宋代的農業生產獲得了史無前例的周全發展”[7]175。
生齒是農業的主要原因,也是宋代商品經濟繁榮的一個主要原因。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根據漆俠師長教師在《宋代經濟史》中的剖析:與前代戶口比擬,兩漢生齒最高為5000多萬;唐代開元開寶之際的生齒6000萬高低,這些生齒創造了漢唐亂世;宋代自從仁宗時起,戶數即超過了1200包養網推薦萬,已經超過了漢代,與唐相等,到宋徽宗年間,戶數超過了2000萬,每戶以5口計算,生齒已超過了1億,遠遠超過了漢唐,幾乎是漢唐的兩倍。[7]46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宋代思惟家曾鞏曾以繁昌縣戶口為例,說明宋代生齒的增長與經濟繁榮的關系。北宋初以來的90年間繁昌縣從3 000戶增添到了1萬戶(《元豐類稿·繁昌縣興造記》卷一七)。劉弇在《龍云集》中,以吉州和潭州為例,認為這兩個州戶口增速是東南諸州最快的。漆俠師長教師認為:從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到宋徽宗年夜觀四年(1110)的134年中,戶口每年以11%的年增長率增添。[7]46因為宋代生齒眾多,年夜的城市也大批涌現,如開封、杭州、廣州等。有名的《清明上河圖》記載了開封城市的繁華,就是明證。
貨幣是商品經濟的流動前言,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說: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到元豐八年(1085),每年鑄造的銅錢數量均勻在450萬貫擺佈,比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多出近15倍。天寶八年(749),當局歲進錢幣200多貫,為唐朝國家年貨支出之冠,約占國庫總支出的3.9%,而宋神宗時歲進錢幣6 000多萬貫,占總支出的51.6%。包養站長[8]14在宋代,金、銀、銅錢和鐵錢都成為通貨。金、銀的流動,較之唐代更為廣泛。銅錢是通貨中的重要貨幣。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的鑄造額達500萬貫以上,為唐代的近20倍,銅錢年暢通總量達1億貫以上。[9]944宋代還大批生產和應用“交子”(紙幣)。紙幣在宋代的商業活動中起了主要感化,年夜年夜地促進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
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成熟的市場和路況運輸的發展。成熟的市場年夜致可以分為:以汴京為中間的南方市場;以東南六路為主的東南市場;以成都府、梓州為中間的東南市場;以永興軍、太原和秦州為中間的關隴市場。[9]944這些市場通過宋代成熟的路況,將整個宋代的商業活氣和市場靈活性發揮出來了。
總之,宋代商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宋代社會的進步,安慰了朱熹對忠德內涵及社會性的反思,為朱熹提出系統化的忠德思惟供給了經濟條件。隨著宋代經濟的發展,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也隨之發展起來。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逐漸和宋代的權要、田主勾結在一路,構成宋代商業社會三位一體的形式。這種三位一體的經濟形式逐漸成為宋代社會發展的阻力。作為有名理學家的朱熹,已經明白地看到這種經濟形式的影響。所以,他提出“恤平易近”是“忠”的最基礎的社會內涵之一。他說:“全國國家之年夜務,莫年夜于恤平易近。”(《白文公函集·年夜禹謨》卷六十五)當然,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雖然促進了宋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可是的確也使得人道私欲獲得了極年夜的膨脹。
四、膨脹的私欲對儒家忠德的顛覆
人的私欲在分歧的時代,有分歧的表現。士人的人心是最為典範的代表。年齡戰國的士人廣泛以獲得軍功為榮,戰場上,他們奮勇殺敵。秦漢的士人以“匈奴未滅何故家為”的抱負,為后人所敬佩。隋唐時代的士人尋求“遍干諸侯”,具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好漢氣概。
可是,宋代士人更多重視生涯的情味和風雅,卻少了秦漢隋唐士人的陽剛之氣,廣泛具有陰柔之氣。宋代士人對人心的考評,既不像秦漢以軍功論賞,也不是魏晉以評品人物的風姿和氣度為標準,而是以品德標準往綁架人的衣食住行。而這樣品德標準,又往往帶有若干幻想和虛無的成分。張豈之師長教師指出:“宋代士年夜夫的這種守舊、內向的特點是他們對宇宙、人生問題感興趣的最基礎緣由,那種清通優雅的生涯方法和恬澹閑適的人生態度也構成了宋代士年夜夫精力生涯的一部門,他們中的一些人還轉向了宗教,從談禪說道中往領悟人生的真諦和生涯的情味。”[8]18盡管北宋初期,出現了“以全國為己任”的范仲淹,也出現了“為六合立心,為生平易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承平”張載,可是,總體上掩蓋不了宋代士人澹泊儒雅、重視生涯情味的整體風尚。在宋代表學家看來,人心茍且、偏安一隅、奢侈浮華的士人風尚是主流,所以宋代表學家(包含朱熹在內)很是強調品德的主要性和品德的制高點。
理學家(包含朱熹)對人心私欲的關注,是有緣由的。“自晚唐五代起,中國社會發生了宏大的轉變。傳統的倫理品德觀點在軍閥混戰、武夫擅權、弒君弒父、背約棄義等現象眼前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挑戰。文明掉序,品德淪喪,價值迷掉,被儒家正統視為千古不移之圭臬的綱常倫理面臨徹底崩塌之危險。”[8]19同時,與北宋初期當局采取“興文教、抑武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十八,承平興國二年春正月丙寅條)的政策相關。趙匡胤是通過士人黃袍加身進行“不流血的反動”獲得帝位的,所以,他即位以后時時擔心武人顛覆本身的統治。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取信等武將的兵權,讓他們蓄錢糧購地步,多養寵妓等來打發時光。同時,他又確立重文抑武的國策,鼎力攙扶科舉考試。這樣,宋代奢侈之風就逐漸在整個北宋彌漫開來,直到南宋滅亡。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宋代奢侈之風、人心私欲的膨脹不是從宋代立國之初開始的。在宋太祖、宋太宗時期,“崇尚儉素”,廣年夜的“士年夜夫罕以奢侈相勝,故公卿以清節為高”(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二)。可是到了宋真宗時期,奢侈之風四處彌漫。宋真宗自己則是“無名之賜賞,不急之做作,亦無限量。土木窮其麗,工功極其淫,他費百端,動計千萬。”(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十四,咸平二年閏三月庚寅條)宋真宗私欲膨脹,窮盡其欲,導致整個北宋官場言傳身教。“咸平、景德以后,粉飾承平,服用寢侈,不唯士年夜夫崇尚不已,販子閭里以華靡相勝,議者病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二)
宋仁宗踐祚之后,士年夜夫仍然淫靡成風。如宋祁“點華燈,擁聲妓,醉飲達旦”(陶宗儀《說郛·林下偶談》卷二二)。這種奢侈之風,在當時已經成為社會的痼疾。理學家游酢無不感嘆地說:“全國之患,莫年夜于士年夜夫至于無恥,則見利罷了。”(呂祖謙:《宋文鑒·論士風》卷六一)有名政治家王安石也說:“官年夜者,往往交賂遺、營貲產,以負貪污之毀;官小者,販鬻。乞丐,無所不為。”(《王荊公函集·上天短期包養子萬言書》卷一)
南宋時期,宰相的呂頤浩奢侈無度,他“喜酒色,侍妾十數,夜必縱飲。前戶部侍郎韓梠六畜三妾,俱有殊色,名聞一時。梠逝世,諸年夜將以厚賂娶之。呂用數千緡得一人,號三孺人,年夜寵嬖之,中外因以媒進。時呂已六十七矣”(《宋人軼事匯編》卷一十四引《樵書》)。此外,當時的執宰年夜臣李綱等人的生涯也皆這般。“李綱私躲,過于國帑,侍妾歌童,衣服飲食,極于漂亮。每請客設饌必至百品,遇出則廚傳包養犯法嗎數十擔。”(《宋人軼事匯編》卷一四引《樵書》)
因為宋代商品經濟發達,物產豐富,加包養甜心網之士年夜夫的奢侈,宋代聲色之娛不絕于耳。“獨溺于聲色,一切無所顧避。聞人家姬侍有惠麗者,伺其主翁纊之際,已設計賄牙儈,俟其放出以售之。雖俗有熱孝之嫌,不恤也。”(周輝:《清波雜志·士年夜夫好尚》卷三)由此可知,當時人心私欲膨脹的嚴重水平。
由上可知,整個宋代生涯奢侈,私欲膨脹,為生涯在此中的朱熹所目擊。是以,他才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作為忠德的基礎理論。這是時代的產物,盡管后眾人們對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有這樣那樣的誤讀。可是,假如我們回到宋代,就不難懂得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創新和發展儒家忠德思惟的良苦專心了。
總之,人是不成能跳包養合約出本身所處的歷史文明環境的,他或多或少總是這樣或那樣遭到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明、社會思潮等影響。朱熹作為理學集年夜成者,其思惟具有超出性,可是他的所思所想同樣不成防止地遭到他所處時代的影響。同樣,他提出的以“存天理,滅人欲”為基礎的“盡己之忠”也必定遭到了他所處時代的影響,這就是釋教、道教、商品經濟和私包養價格ptt欲對儒家忠德的挑戰、沖擊、安慰與顛覆所惹起的朱熹強烈的文明震動和文明焦慮。朱熹的忠德思惟就是在這樣的文明佈景中不斷傳承、發展、創新和成熟的。同時,朱熹忠德思惟的傳承、發展、創新和成熟又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供給了某種精力引導,至于他往世之后及元明清時期出現的“愚忠”“偽忠”“詐忠”等大要也是朱熹自己所始料未及的。
注釋:
①文獻初次出現“釋教”一詞是在公元65年,參見卜正平易近主編、王興亮譯、陸威儀著《哈佛中國史·晚期中華帝國:秦與漢》第273頁,中信出書社2016年版。
②從釋教發展史的角度來說,南唐佞佛,客觀上為保留釋教文獻起到了主要感化。據記載,宋代文明的發達與南唐保留大批的圖書文獻有關。宋代官方圖書文獻有三分之一來自南唐。在釋教文獻方面,南唐泉州招慶寺釋靜、釋筠編撰的《祖堂集》二十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禪宗史料綜集。參閱賴永海著《中國釋教通史》第八卷第74頁,江蘇國民出書社2010年版。
③鐘離權在《鐘呂傳道集·論真仙》中說:“法有三成而仙有五等者何也?鐘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年夜成之分歧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仙人、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參見鐘離權著《道躲》第4冊第657頁,文物出書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書社1988年版)歸納綜合起來就是“仙有五等,法有三成”。
④朱熹別號“紫陽”,這能否遭到張伯真個影響,亦或是偶合,今朝學術界無確鑿的證據。
參考文獻:
[1]張懷承.中華平易近族品德生涯史:隋唐卷[M].唐凱麟,主編.上海:東方出書中間,2015:151.
[2]潘桂明.中國釋教思惟史稿:第三卷[M].南京:江蘇國民出書社,2009:5.
[3]賴永海.中國釋教通史:第八卷[M].南京:江蘇國民出書社,2010:63.
[4]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北京:生涯·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5]秋月胤繼.朱子研討[M].東京:京文社,1926:21.
[6]張豈之.中國思惟學說史:隋唐卷[M].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7.
[7]漆俠.宋代經濟史: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9.
包養軟體
[8]張豈之.中國思惟學說史:宋元卷上[M].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包養價格ptt出書社,2007.
[9]漆俠.宋代經濟史: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責任編輯包養軟體:近復